国家公务员网 地方站:
您的当前位置:陕西公务员考试网 >> 综合应用能力知识 >> 其它

陕西事业单位公基:浅谈儒家思想

发布:2022-06-01 10:50:54 字号: | |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
  孔子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时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省曲阜市)人,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,倡导仁义礼。有弟子三千,其中贤人七十二。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,晚年修订六经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。
 
  谈起孔子,不得不说他所处的年代,孔子生于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,据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,按今天的公立纪年法换算的话,约为公元前551年。但在这个时代,其形成的思想——儒家思想,对我们当前思想建设的影响仍然非常深远。今天陕西公务员考试网小编要浅谈的就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“仁”、“礼”
 
  “仁”是什么呢,在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儒家著作《论语》当中,单一个“仁”字就出现了109次,而且每一次“仁”的提出均有不同的境界,孔子与其弟子多次谈到“仁”,却从未给“仁”一个明确的定义,而只是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谈论“仁”的不同方面。正是对不同角度的“仁”的剖析,才为我们今天更深入的理解“仁”提供了参考。
 
  在当时社会中,孔子认为仁既是最高的道德规范也是最高道德准则。但时至今日,无数学者对“仁”的探究仍然在继续。但我们可以得知什么不是“仁”,孔子在《论语·学而》中提到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”我们可以理解为:巧言善辩、油嘴滑舌,阿谀逢迎,善于表面做作的人,很少能达到仁的境界。而后南宋朱熹在《论语章句》中提到“巧言令色”他是这样解释的:“朱熹注曰:好其言,善其色,致饰于外,务以说人。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。圣人辞不迫切,专言鲜,则绝无可知,学者所当深戒也。”也就是说,“仁”并不是单是外在的,求圣人之学的人。很多求学者以为,“仁”就是让他人心悦,外表上装饰自己。朱熹说,这并不是仁,做这些就是为了取悦别人,以谋求私欲的人,肯定是为一己私欲舍弃了仁德。
 
  回顾《论语》我们不难发现,“仁”是孔子人文思想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,然而儒家另一个重要核心思想就是“礼”,所谓礼就是各种道德、规则的集合,孔子认为周礼非常完备,但是如何在当时社会重新唤起人们对“礼”思考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命题。在《论语·颜渊》中,颜回问孔子怎样才叫做“仁”,孔子回答:“克己复礼”颜回进一步问道,“克己复礼”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?孔子列举了四项:“非礼勿视。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我们在今天思考,仁和礼的关系,在社会人文教育中,孔子提倡“礼”的教育要和“仁”的精神结合起来,即要做到内“仁”而外“礼”。
 
  孔子给我们擘画出了一套思想价值的根基:在个体层面主张“仁、礼”。在思想的发展上来讲,孔子最早提出“仁”“礼”“义”,后由孟子扩为“仁”“礼”“义”“智”,直至西汉董仲舒在《举贤良对策》中,对儒家思想的整合扩充为“仁”“礼”“义”“智”“信”。形成完整的儒家“五常”思想。
 
巩 固 练 习
 
  1.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为儒家“五常”,是儒家思想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,它是在孔子提出的________基础上发展而来的。
 
  A.仁、义、礼
 
  B.义、礼、智
 
  C.仁、义、智
 
  D.义、礼、信
 
  【答案】A
 
  解析:儒家五常最初由孔子提出的“仁”“礼”“义”,发展至孟子的“仁”“礼”“义”“智”,最后由西汉董仲舒在《举贤良对策》中整合为“仁”“礼”“义”“智”“信。”最终发展形成为儒家“五常”。故本题选A。
 

点击分享此信息:
没有了   |   下一篇 »
RSS Tags
返回网页顶部
CopyRight 2022 http://www.sxgkw.net/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5022290号-35
(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)XML